- · 新闻与写作版面费是多少[10/07]
- · 《新闻与写作》投稿方式[10/07]
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和写作?评论家黄德海挖掘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在精读孙犁作品,还策划出版过孙犁谈读书的文集《野味读书》的青年评论家黄德海看来,孙犁是一个从来没被遗忘的作家,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少作品收入
在精读孙犁作品,还策划出版过孙犁谈读书的文集《野味读书》的青年评论家黄德海看来,孙犁是一个从来没被遗忘的作家,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少作品收入过中小学教材。
封面新闻:需要读者付出一定专注力意志力代价的严肃文学,在与轻松即可获取的短视频、网络小说竞争读者的时候,其实还是处于劣势。你怎么看这个现象?
封面新闻记者?张杰 实习生 郑好
封面新闻:你的文学评论很受赞扬。但不得不说,评论总被认为是作品的附属品。你怎么看?
封面新闻:在写好文学评论方面,你认为评论者要具备哪些素养?
黄德海:其实就是想把自己从读这些先生书所获的教益传达出一点来,跟大家分享。与此同时,也是想编出涉及的那个写作者独特的面貌。这些编的书,总起来说,可以看成一种跟自学有关的“博雅”或“通识”教育,注意文章的可读性,注重读书的整体性,不局限在某个专门的学科里,尽量把读书方面专业人士的过来人之言平实地呈现出来,能够让喜欢读书的人,有个可以凭借进入的门径。
对话黄德海:“好的文学批评是一次协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”
黄德海:文学不像过去那么被关注,在我看来好坏参半。好的方面,是排斥了一批企图凭文学迅速获得名声或者财富的人,现在的情形,起码文学不再是成名的终南捷径了对吧?不好的方面,很多有想象天赋的人,投入了更能引起关注的其他领域,文学领域难免会有些冷落。在这个意义上,所谓的年轻人回归严肃文学,应该只是在我们关注的范围内,出现了一些出色的年轻人,更大的范围来看,就很难说。你提到的几个年轻作者,我都关注过。他们的作品都各有特点,假以时日,甚至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写作者。但任何开始时候的预测都为时过早,就写下去吧,包括我自己,真的写出了不起的作品,再来谈也不迟。
封面新闻:在变化非常快,不确定性非常大的当今世界,你觉得文学存在的意义、功能是不是更突显了?
“每一个可能的流行,其实都提供给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机会”
黄德海是谁?他为什么对孙犁、金克木等人的读书、人生如此感兴趣?其实编书不是黄德海的本职职业。1977年出生的黄德海,200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。现在是上海市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《思南文学选刊》副主编,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。
黄德海:跟任何一个文字相关的领域一样,评论者需要有对世界和自身的深入认识,需要对经典的切身体会,需要对时代发展的敏锐,说起来很多,但每一样做起来都非常困难。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
“文学不像过去那么被关注,在我看来好坏参半”
黄德海:说到我们反复强调的严肃文学,没错,有一些作品,确实需要付出专注和意志力来阅读,但是不是可以问,更多的作品是不是故意制造了阅读障碍?我不敢下任何结论,但对过分强调严肃,其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。比如,是不是可以问,不能够让更多人欣赏,是否因为我们的写作功力不够?
鉴于金克木以一代大家而尚无详细年表或研究性传记,实为憾事。2022年6月,黄德海又用编年体体例编著了一本《读书·读人·读物——金克木编年录》,由作家出版社推出。黄德海再次精读金克木作品,从金克木的人生经历、交友游历、冥想顿悟、独对宇宙等环节,用引文+陈述的方式,勾勒出一个人是如何在时代激荡交错中,靠着自学和不放弃,成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。这本书虽然是非虚构,但却因为细节生动,竟然另具成长小说的神采。
黄德海: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判断了就可以的。更重要的是观察,观察网络文学和短视频提供了什么,为什么那么吸引人。这或许是比赞同或反对更重要的问题。每一个可能的流行,其实都提供给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机会,用不着急着赞同或者反对。如果要反对某个流行,要寻找出其背后的至深根源,然后清理源头。单纯地反对或看不惯,就等于是以幼稚的思维对应幼稚的思维,除了双方互相拉仇恨,不会有任何作用。比如我们说,网络小说提供了娱乐功能,那美剧是不是?动漫是不是?电影是不是?要知道,不到一百年前,电影就是被这么认为的。不到三百年前,小说也是被这么认为的。更早的荷马史诗,是不是也被这么认为?所以,流行不是判断好坏的标准,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提供了什么。当然,如果有未成年人或部分成年人,耽溺于(只在耽溺的意义上)某些类型的东西,总是让人担心。不过话说回来,哪种让人耽溺的东西,不需要担心呢?我们都应该记得,林黛玉读《西厢记》的时候,薛宝钗可是语重心长地劝说过不是吗?
文章来源:《新闻与写作》 网址: http://www.xwyx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0/7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