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新闻与写作版面费是多少[10/07]
- · 《新闻与写作》投稿方式[10/07]
写自大凉山的长信,是他“最难的一次写作”|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19年9月,中国作协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,策划开展“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” ,组织遴选25位优秀作家奔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扶贫点深入生活
2019年9月,中国作协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,策划开展“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” ,组织遴选25位优秀作家奔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扶贫点深入生活、实地采访,创作反映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。罗伟章是被遴选的25位作家之一。
这是他以舒缓温情的写信口吻开篇。诗意,流畅,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凉山。跟着他观察,思考,悲喜。虽然写信涉及到的现实、地名、人名全部是真实可查的,但罗伟章说,收信人是虚拟的存在。“这是艺术的一个结构设置,让记录和表达不那么呆板,而是有一定的弹性和灵动。而且,我在凉山倾听了太多信息,也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,让输入与输出达成平衡。而且在叙事上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自由。”
“我不光审视别人,也反过来审视自己”
在本次出版成书之前,罗伟章又把书稿看了一遍,“真的有点感动。当时在昭觉的场景,又回忆起来了。那些日子,每天都是夜里一两点才睡。看资料啊,记笔记啊,想怎么把这些素材组织起来啊。尤其是采访的那些人,有各种各样的艰难,但一股向上的生命力还是很感人。”
但罗伟章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,写出了20多万字的非虚构作品《凉山叙事》,2020年先由一流纯文学刊物《十月》杂志刊发,2022年7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从事文学写作几十年,出版近20种作品的作家罗伟章,谈到《凉山叙事》这次写作,直言“还真是最难的一次”。虽然此前他对凉山有一定了解,但不得不说,生长于大巴山的罗伟章,对大凉山的印象也曾长时间停留在20年前看的电影《彝海结盟》以及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中。
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郑好
文章来源:《新闻与写作》 网址: http://www.xwyx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2/778.html
上一篇: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和写作?评论家黄德海挖掘
下一篇:职场写作:新闻稿的写作技巧